18/02/2024

Anatomy of a Fall 《墜惡真相》

Anatomy of a Fall 《墜惡真相》
談親密關係中的創傷與兩性平權中的理解認可和尊重

蘇冠賓

中國醫藥大學 安南醫院副院長
精神醫學及神經科學教授 

直接切入,平鋪直述出極為精彩的故事,不需要矯情或刻意營造戲劇性的倒述或故作玄虛。也沒有刻意利用令人出乎意外的情節來製造懸疑或震撼。Anatomy of a Fall是今年看過最棒的電影!

這部影片驚悚的地方,在於忠實平靜地呈現出現代社會中,將伴侶之間最常見的關係矛盾和緊張,在日常生活的情境中,把角色複雜性用不同層次的張力表現出來。一件又一件看似單純的事件,引出難以想像、但又完全合理的結果。同時是導演、也是原作劇本作者的Justine Triet,用一層又一層的直述句,來編織出精彩萬分的故事。

導演巧妙利用女性主角Sandra來呈現傳統社會中強勢、主導、甚至不忠的角色,現代的導演當然不會再把這樣的角色描述出任何獵巫的氣氛,更何況這是出自一流女導演的作品,觀眾可以感受到更多同理心。那種既堅強又脆弱、既不可靠的敘述又令人信任的人設、既是令人同情的受害者又是可能是悲劇發生令人不安的加害者,這種矛盾性反映了人類情感的複雜性,以及加害、受害與罪責之間的模糊界線。

過去的加害人和受害人角色界定很明確,但現代大多是「親密關係之間創傷」,同一個人同時變成加害者和受害者。無論親子關係、伴侶關係、上司下屬關係、朋友關係...;當情緒和感受受到傷害,不服氣、不甘心、不自覺...,下意識又做出對加害人的防禦的反應(情緒勒索、暴力言語、敵意眼神...),讓加害人反而自覺是受害人。問題是:所有「親密關係間創傷」的加害者都覺得自己是受害者而非加害者!

Samuel 這個一出場就死亡的角色也有吸引力,他神秘的精神病理狀態也被刻劃的相當巧妙。無論是生活事業中的創傷、未能成功取得父權的失敗感、或是在關係中自我犧牲卻不被認可的怨恨,營造了這個角色缺乏自信的行為和脆弱的情感。他那被動攻擊 (passive-aggressive) 的傾向,面對Sandra時不僅得不到效果,反而得到反覆性的創傷。從兩性平權的角度,在父權制度下受創傷的不僅僅是女性,對於未能符合父權敘事形象的男性,或許也同樣受到創傷(兩性平權不是爭權,而是理解、認可和尊重)。從精神病理學來看,Samuel到最後已「習得無助」,能夠攻擊的對象也只剩下自己了。

至於雙眼失明的兒子,證詞矛盾的Daniel,反而成為最關鍵的法官。即便最後的判決如他所願,但也不一定需要將其定位成純真、客觀、或正義的英雄(他最後說他害怕她回家?)這三個角色都是複雜、充滿創意、令人激賞的人物,才能創造出如此精彩的故事!

如果說有什麼不滿意的話,就是電影把精神科醫師寫的很「兩光」,不僅沒有查覺病人有自殺的意念,更在法庭上做出不專業的評論。不過成功的電影似乎都會把精神科醫師丑化和醜化,為藝術而犧牲,身為精神科醫師我早已習慣了。






19/12/2023

從大腦科學探索自我和存在的旅程 —現代人的苦痛和正念瑜珈的療癒 (演講摘要)

(演講摘要) 從大腦科學探索自我和存在的旅程 —現代人的苦痛和正念瑜珈的療癒


蘇冠賓

中國醫藥大學 安南醫院副院長
精神醫學及神經科學教授 

我們常常納悶:「如此注重養身保健為什麼還是失眠疲憊」、「事業成功家庭美滿為什麼卻不快樂」、「為什麼害怕放下內心防衛,表達真實的情感」、「活著有何意義?我的努力有何意義」。眾多研究報告皆指出:追求社會進步和經濟成長常常犧牲精神健康,現代人應該更宏觀地思考大腦健康的保健。隨著醫學的進步,我們已經知道壓力相關的心理疾患,都是大腦健康的警訊,而當人類在未來二十年可以利用再生醫學和精確醫學達到長壽的目標時,醫學就只剩下大腦保健的難題!

雖然今日人類擁有稱霸地球、探索宇宙的智力,但大腦中主掌情緒、壓力和危險的偵測器官—杏仁核(Amygdala),卻和爬蟲類動物一樣原始。這用來趨吉避凶、並學習對壓力恐懼迅速反應的腦區,可以跳過理性大腦的意識審查,直接記住恐懼事物所制約的人時地、味道、聲音…,在處於可能有危險的模糊情境之下,喚起情緒,命令自律神經做出求生存的全身性反應。由此可知,有助於生存優勢的潛意識的情緒和行為反應、記憶學習等功能,也是造成壓力、焦慮憂鬱、甚至心理創傷的神經機制之雙面刃。

在蠻荒時期,人類每天面臨的是原始叢林中生死存亡的壓力,所以風吹草動就活化戰鬥或逃跑的求生機制,自律神經的交感神經使腎上腺素分泌旺盛、呼吸心跳加速、瞳孔放大、血流輸送到肌肉和腦部…,這些敏感的生物反應都是為了提高老祖先遇到致命天敵時的生存機率,一旦安然度過危險,自律神經的副交感神經就像剎車一樣,適時放慢呼吸、心跳,讓人休息、補充能量、睡眠休息。所以,對壓力敏感的物種有利逃過死劫,傳宗接代,演化下來。然而在現代文明社會,現代人面臨到的壓力,已經不是毒蛇猛獸,而是下週要上台報告、三個月後要完成研究計畫畢業考試、一年後要結婚搬家換工作…。「危險」總不會過去,交感神經不停活化,副交感神經剎車不住,長期導致腦部警報系統失調、壓力荷爾蒙異常、心血管腸胃功能障礙、免疫功能的失衡…,於是現代人常見的身心疾病不斷上升,總是「 心悸胸悶喘不過氣來」、「全身不舒服檢查不出病因」、「總是感到焦躁無法放鬆」、「情緒憂愁或易怒」、「一直休息還是很疲倦」、「注意力無法集中腦子雜念叢生」。



在臨床上我治療過許多深受創傷困擾的病人,他們無不納悶:為何無法「遺忘」創傷記憶?時間怎麼沒有淡化那些不斷在潛意識作祟中的記憶?心理壓力和創傷不只是心靈與大腦的問題,它跟我們的身體健康還有生命記憶是交織在一起的,有時更受到文化與社會潛藏病灶的影響。過去的加害人和受害人的定義很明確,但現代大多是「親密關係之間創傷」—同一個人同時變成加害者和受害者。無論親子關係、伴侶關係、上司下屬關係、朋友關係...;當情緒和感覺受到傷害(感受到不尊重、說話難聽…),就下意識又做出對加害人的求生防禦反應(對戰性的不服氣、不甘心、暴力言語、敵意眼神,或是逃避性的情緒勒索、忽視存在),讓加害人反而自覺是受害人。此外,在e世代的虛擬世界,前所未有的網路自由讓人際互動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界線模糊且難以阻擋恣意的侵入,因而也使得人與人之間創傷更加無所限制、變本加厲!

所幸心理的痛,身體聽得見。源於演化的生存機制,壓力和精神疾病會激發生理的反應,因此多數的身心症都會有許多「找不到器官異常」的身體症狀,就是俗稱的「自律神經失調」。自律神經是壓力影響大腦健康的介面,利用自律神經的檢查,可以用來反應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的功能;利用改善自律神經功能和平衡的練習(例如練習正念和冥想),則可以提高抗壓性及心理韌性,達到預防身心疾病、保健大腦的目的。從神經科學的角度,心理治療具有「建立新的記憶」的更深層意義。然而,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治療或許不是唯一療癒的方法,在東方古老的智慧當中,認為透過「身體的察覺」,也可以達成自我探索並達到神智清明的境界。以身體為焦點的心理的療癒中,治療師將病人潛意識中所恐懼的「關係或情境」,重新在安全的治療關係中被喚起,此時相關的神經迴路被活化,得以聚焦在身體的掌控,重新建立「安全感」,並建立新的正向記憶,來競爭並替代想被遺忘的負向記憶。從身心介面整合的角度,再加上神經科學對心理治療的洞見,「傷痕癒合和創傷遺忘」或許能夠從「本能」轉變為「療癒蛻變」的過程。



參考資料:

1. 從惱人的壓力和身心疾病,喚醒現代人的健康意識
https://cobolsu.blogspot.com/2021/01/blog-post.html 

2. 數萬年前的生存優勢變成文明社會的病因
https://cobolsu.blogspot.com/2022/04/blog-post.html 

3. 從現代人常見的心理痛苦談創傷與復原
https://cobolsu.blogspot.com/2020/07/the-unspeakable-mind.html

4. 聆聽身體、感受律動、鬱見新生:以身體為中心的整合性心理治療
https://cobolsu.blogspot.com/2023/05/blog-post.html

5. 榮格學說探索自我和存在的旅程—從21世紀神經科學和人工智能來實踐
https://cobolsu.blogspot.com/2022/06/21.html

6. 為佛洛伊德圓夢:潛意識的神經生物分子機轉
https://cobolsu.blogspot.com/2016/12/blog-post_25.html




 

07/12/2023

蘇冠賓「中醫大傑出教授」十分鐘甄選簡報(2023/12/4)

蘇冠賓

中國醫藥大學 安南醫院副院長
精神醫學及神經科學教授 

蘇冠賓教授是中國醫藥大學精神醫學及神經科學教授,也是台灣憂鬱症研究的領導人物。他在2023年12月4日的「中醫大傑出教授」複選簡報中,介紹了他的團隊近年來在憂鬱症及常見身心疾病轉譯研究方面的成就,並以這項主題做為臨床服務及教學的基礎。。

在簡報中,蘇冠賓教授首先介紹了憂鬱症的嚴重性,以及目前診斷和治療模式的不足。他表示,憂鬱症將成為人類失能的頭號敵人,造成個人與社會巨大的經濟負擔。蘇教授在簡報中也提到,他的團隊致力於將研究成果應用於臨床服務和教學。他們在大學附設醫院開設了憂鬱症中心,並提供創新的治療方案。他們也推動中醫大相關的身心健康、心理學、神經科學之通識教育,培養學生對憂鬱症的認識和理解。

蘇教授的努力,為中醫大精神科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他最終獲得了「中醫大傑出教授」三位得獎者之一,是對他個人和團隊努力的肯定。

蘇冠賓「中醫大傑出教授複選」十分鐘簡報(2023/12/4)
連結:https://youtu.be/lRkd58SsLzA











21/10/2023

現代生物醫學講座:Harmonizing the Inner Orchestra (演講摘要)

(演講摘要) Harmonizing the Inner Orchestra: Fine tuning of eicosapentaenoic acid (EPA), endocannabinoid (eCB), and melatoinin in Mind-Body Symphony


蘇冠賓

中國醫藥大學 安南醫院副院長
精神醫學及神經科學教授 

  • 身為臨床神經科學家,我常常思考一個問題:「如何定義一個完美的大腦」?
  • 是否像Vincent van Gogh, Robert Schumann, or Virginia Wolf 那樣富有創造力?
  • 或者是像Robin Williams, David Beckham, Lady Gaga以及許多其他傑出的運動員、音樂家和演員那樣的天才?
  • 還是那些偉大的思想家和聖人慈善家?但事實上,他們都患有憂鬱症等大腦疾病。
  • 他們的大腦可能不完美,但如果沒有他們,世界將永遠不一樣!
  • 作為一名臨床精神科醫生,我想說:“沒有人能免受常見的大腦疾病的影響,尤其是憂鬱和焦慮症!”


  • 我今天的主題是「和諧內在的身心交響曲」。
  • 說到交響樂,我想分享我個人聽古典音樂的經驗。 剛上大學的時候,我覺得莫札特、海頓的音樂美得驚人,後來逐漸欣賞貝多芬、布拉姆斯。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對音樂的結構、風格、樂句、藝術表現越來越熟悉,開始喜歡上一些「難」的交響曲,像是舒曼、馬勒、蕭斯塔科維奇,這些音樂對初次接觸音樂者,可能都太複雜、太「吵」無法欣賞。
  • 許多聽眾也有同樣的感覺,因此「音樂的演化」對於音樂的欣賞和了解非常重要。
  • 所以我將從「演化理論」開始。…從壓力、發炎、營養和晝夜節律的演化角度出發,解釋常見慢性心理和生理健康狀況的急劇增加,部分原因是現代世界的複雜性,這對百萬年來不斷演化,以適應幾萬年前環境的人類大腦和身體來說是難以承受的…;
  • 接著用我們團隊在憂鬱症的轉譯研究來了解憂慮症之「微調」eicosapentaenoic acid (EPA), endocannabinoid (eCB), and melatonin 的重要性…;最終提出對營養、晝夜節律和生活方式干預的未來研究和健康促進應用的見解。
  • 所以這首身心交響曲將有3個樂章。


  • 想像七萬年前有一對剛誕生的智人雙胞胎新生兒,當哥哥在叢林荒野中長大,在面對天災敵人、洪水猛獸的環境中,演化下具有強勢發炎反應的體質,幫忙他在感染後對抗細菌存活,在受傷後即時癒合。而大腦對危險的警覺,可以迅速瞳孔放大、心跳加速、血壓升高、全身緊繃應戰…,這些敏感的 "fight or fly" 生物反應能幫助他渡過危險,傳宗接代。此外,從小到大曝露在非致命性的病源體和小傷,讓後天獲得的抗發炎調節,可以和先天的強勢發炎產生平衡。
  • 然而弟弟卻坐上「時光機」來到現代,長大成人,雖然和現代人的外觀、構造、免疫系統、和大腦功能並沒有任何差異,但由於現代環境相當高度安全而且無菌,從小沒有非致命性的病源體和受傷的曝露,所以後天的抗發炎調節沒有發展,這會讓他持續處在發炎狀態,甚至有更高的發炎相關的疾病。此外,弟弟所面對的壓力卻是前所未有的:煩惱下週的報告、下個月的考試、明年畢業求職…,這讓他大腦中的危險偵測器從來無法關機,自律神經不斷失去平衡,最後陷入負向思考、憂鬱焦慮的深淵!
  • 人類的免疫和大腦演化,在數萬年前所具有的生存優勢,到了現代社會卻產生嚴重的副作用,而造成文明人常見的疾病
https://cobolsu.blogspot.com/2022/04/blog-post.html


  • 至於營養,我的實驗室主要對 omega-3 fatty acids 感興趣,這可能是大腦健康和大腦進化中研究最多的營養素。
  • 例如,《自然評論神經科學》中的一篇有趣的文章提出,獲得富含 omega-3 脂肪酸的沿海飲食,對於增加人猿演化過程中大腦/身體質量比(也稱為腦化)具有關鍵作用,這個重大差異大大提高了猩猩進化成人類時的生存和繁殖之成功率。
  • 在現代化進程中,omega-3飲食與大腦之間的相互作用仍在持續。在過去的幾個世紀裡,我們的飲食已經從高抗炎 omega-3 轉向高促炎 omega-6 和飽和脂肪酸。 這可以解釋許多慢性疾病和精神疾病發生率的急劇增加。







  • 為了幫助醫生在臨床實踐,我邀請了高引用研究人員在 ISNPR 小組中合作,發表了第一個「omega-3 脂肪酸治療憂鬱症的臨床實踐指南」。我們對該指南進行了德爾菲調查和全面的文獻綜述,該指南於 2019 年出版於Psychotherapy and Psychosomatics
  • 本文被選為編輯精選文章,可免費下載。




  • 但要如何在真實世界中測試omega-3在Long COVID的理論呢?奇美醫院的劉亭慧醫師想到了可以利用了TriNetx數據庫。
  • TriNetx是一個全球健康數據庫,提供了完整的臨床、實驗室、診斷和治療數據。
  • 我們進行了propensity-score匹配,比較了感染COVID19之前6個月內,有服用omega-3脂肪酸(n=16962)和沒有服用者(n=2,248,803),我們發現omega-3顯著降低了一年內COVID-19長期精神症狀的風險。正如圖表中所看到,omega-3組的憂鬱、焦慮和失眠風險都有明顯降低。


  • 為了驗證內源性大麻素 (ECB) 在憂鬱症治療中可能發揮重要作用的假設,我們比較了 EPA、DHA 和 EPA/DHA 干預前後的臨床結果(左側)和生物標記(右側)。為期12 週的雙盲臨床試驗,對92 名符合資格的MDD 門診患者進行了隨機分組。
  • 我們發現 EPA 衍生的內源性大麻素 (EPEA) 似乎是 omega-3 抗憂鬱作用的關鍵標誌,這意味著當 EPA 發揮作用時,EPEA 水平會上升。
  • 內源性大麻素 (eCB) 能夠與大麻素受體(CB1R 和/或 CB2R)結合。
  • 壓力對 eCB 系統有強烈的影響。Omega-3 and -6 arachidonate-derived anandamide(AEA) and 2-arachidonoylglycerol (2-AG) 在急性和慢性壓力條件下對 CB1R 具有抗焦慮作用。
  • CB系統的活化是spatiotemporal selective 。因此,內源性大麻素會影響記憶、認知、晝夜節律、壓力反應和疼痛感知。



  • 我們發表了這篇關於褪黑激素在憂鬱症中的作用的快速評論。這不僅顯示憂鬱症患者與晝夜節律紊亂或褪黑激素代謝障礙有關,而且有證據表明許多褪黑激素藥物可用作抗憂鬱藥物。

  • 與omega-3的神奇功效一樣,褪黑激素藥物不僅對憂鬱症有益,大量臨床試驗也發現它們對各種精神和醫學疾病也有效。我的小組發表了幾項隨機對照試驗和薈萃分析。包括對阿茲海默症認知功能和生活品質的影響、偏頭痛、腸躁症…


  • 有趣的是,我與德國德勒斯登小組的合作發現,日照對躁鬱症、憂鬱症和自殺有顯著影響。



  • 我們發表了幾篇關於褪黑激素藥物對譫妄的預防作用的論文,這是我們發表在《JAMA Psychiatry》上的論文。 我們比較了譫妄治療和預防的所有隨機對照試驗。 褪黑激素藥物是最重要的干預措施之一。
  • 我們另外在睡眠醫學評論中的另一篇論文。事實證明,我們似乎只需要使用低劑量的褪黑激素來應對像譫妄這樣的困難狀況。



  • 我們使用細胞模型並將褪黑激素藥物與 omega-3 和抗憂鬱藥物的分子效應進行比較。
  • 我們發現合成的褪黑激素 RMT 和 EPA 可以協同提供有效的神經保護、抗氧化和抗發炎作用,這是憂鬱症的關鍵神經發病機制。
  • 我們利用臨床試驗來研究褪黑激素藥物治療憂鬱和焦慮的分子機制。結果表明,合成的褪黑激素在臨床上可以改善憂鬱症和睡眠,並逆轉褪黑激素代謝物、蛋白質和基因表現、發炎標記物和晝夜節律基因的異常水平。
  • 這是憂鬱症聯合(或雞尾酒)療法的分子基礎。

  • 因此,我們再次看到褪黑激素藥物具抗發炎作用。回顧總結一下:未消退的全身性發炎與常見的生理和心理疾病的發病機制有關。那我們臨床醫師該如何學習「上工治未病」呢!
  • 在我們最近發表在《臨床醫學雜誌》上的論文中,我們認為答案可能總是引導我們回到營養、生活方式以及傳統的身心介入。
  • 這張圖說明了將運動、瑜珈、正念、營養和健康生活方式等身心介入措施的應用連結起來的共享機制。
  • 結論是:正確飲食。睡得好。並實行抗發炎生活方式。
  • 發炎在憂鬱症和慢性疾病的發病機制和分類中起著重要作用。抗發炎生活方式,包括營養、運動、冥想和良好的睡眠,可以協調我們內心的管弦樂隊,演奏出美妙的身心交響曲。
  • 因此,拿起您的可穿戴設備,去鍛鍊身體,練習正念,並追蹤您的睡眠數據。